2025级新生6000名学生取得急救技能证书
作为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,我校再添务实举措——2025年9月将CPR(心肺复苏术)与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技能培训,纳入2025级新生军训核心课程。经严格考核,6000余名新生顺利取得急救技能证书。这既是落实教育部“利用军训开展学生急救培训”试点要求的生动实践,更延续了我校急救教育的扎实基础。
一、专业师资领航,“理论+实操”落地见效
为保障培训质量,学校特邀淄博市红十字会60余名应急救护专业师资组成培训讲师团队,全程驻场教学。培训分五场推进,每场设60多个小组、每组20名新生,确保人人都能得到“手把手”指导。
一营急救培训 | 五营急救培训 |
理论课上,讲师团队摒弃照本宣科,结合多起真实案例,生动讲解心跳呼吸骤停的快速判断方法,反复强调“黄金4分钟”急救窗口期:“每多争取1分钟,患者生存概率就提升10%”,一句话让新生读懂急救紧迫性。同时,精准拆解急救流程,明确胸外按压需达5至6厘米深度、100至120次/分钟频率,按压与人工呼吸严格遵循30:2比例,让抽象知识清晰好记。
张敏讲师精准拆解心肺复苏步骤 | 专业师资全程驻场教学 |
师资面对面演示急救流程1 | 师资面对面演示急救流程2 |
实操环节干货十足。针对AED这一“救命神器”,师资团队现场演示全流程:从语音提示下开机、精准粘贴电极片,到等待心律分析、配合电击除颤,每一步都慢动作讲解、手把手纠错,彻底打破新生对专业设备的陌生感,帮大家积累“敢用、会用”的底气。
二、闭环教学把关,人人握好“生命方向盘”
“光听懂不行,必须练熟、练规范!”为避免培训走过场,学校构建“理论讲解+实操演示+分组练习+考核验收”闭环模式。分组练习时,培训讲师穿梭各组,紧盯新生按压姿势、发力角度,哪怕手腕弯曲、肘部未伸直等小问题,都逐一纠正;考核环节以“实战标准”评判,从判断意识、呼叫救援到胸外按压、AED操作,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,确保新生能独立规范完成全套流程。
学生分组练习及考核1 | 学生分组练习及考核2 |
“刚开始按压找不准发力点,胳膊练酸也没停,十几次后终于找到感觉!”通过考核的李同学难掩兴奋,“现在多了项硬本领,以后再遇有人需要帮助,再也不是只能着急的旁观者了。”这番话,道出了6000名新生的心声——急救技能不是“加分项”,而是守护自己、帮助他人的“必备项”。
三、深耕急救教育,培育“生命守护者”
多年来,我校深耕急救教育,从课程搭建、师资联动,到校园急救站点建设、新生全员培训,已形成成熟机制。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急救培训嵌入军训,既是响应教育部试点任务,更是培育学生生命敬畏心、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。“我们希望让‘学急救、会急救、敢急救’的理念深植新生心中,让他们不仅是急救技能的掌握者,更是生命安全的传播者、守护者。”未来,我校将持续深化急救教育,为构建安全健康社会环境,贡献更多高校力量。
(摄影:薛 茜)